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新闻>> 中国机床业赶超须有30年磨一剑的恒心

中国机床业赶超须有30年磨一剑的恒心

时间:2015-05-29  来源:中国球磨机网  浏览次数:379

  在5月11日中国工业报B1版“陈虎:传承与创新的思变”报道中,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虎对机床行业技术特性与技术工人在机床行业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笔者也想就此发表点看法。

  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毕业马上就能上讲台讲课,讲得好不好先不说,反正能够讲;中文系毕业生一毕业到出版社马上就能编非科技类图书,编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编;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当主持人,当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当。这些属于一毕业就能上手的“速成人才”。但机床产业所需工科毕业生却是上手*慢的。

  众所周知,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做得*成功的是振华港机的老总管彤贤,在他的领导,振华港机占据了全世界港口集装箱装卸装备70%以上市场份额。管彤贤以其亲身经历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打造一名优秀工程师需要20年的时间。但以笔者的观察和了解,要打造一名优秀的机床工程师,20年的时间仍不够,还得再加上10年。因为机床是工作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机床的质量、精度与可靠性必须比其制造的产品致少高出一、两个等级,才能确保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机床的工作母机特性决定了工科类本科生到机床企业的头几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因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仅是敲门砖,得靠有经验的同志传、帮、带,进行马拉松式的漫长技术经验积累。

  在机床业有两个30年之说,一个是从事机床设计的技术人员,如本人是重点大学工科本科毕业生,有天赋且勤奋,那么得连续从事机床设计10年才能算入门,再连续干10年才能成为合格的工程师,但要成为机床领域游刃有余的设计高手,还得再干10年。也就是说,从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到成长为教授级高工、总工之类技术领军人物,成才期长达30年左右,犹如超长的马拉松赛跑。如是重点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成才期会短一些,但也得20来年。从事机床制造的技术工人,成才期同样漫长。从技校毕业到成为中高级熟练技工,至少得连续干10年,如要成为工人技师,得再干10年,如要成为**的高级技师或技能大师,还得再干10年。所以,无论是成为**的机床设计师或高级技师,大体上都得连续干满30年,要到50岁左右即孔子所说的天命之年才能真正熬出头,才能成为机床设计或制造的行家里手乃至顶尖高手。这也就不难理解机械工业老前辈沈烈初老师,在去年5、6月中国工业报所发表的“从现实与历史剖析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走出困境”长文中提到“再看看国外机床厂,关键工种及装配调试技师都是50多岁以上、怀有绝技的老技师,我们呢?早就退休了或转岗了。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机床行业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技术人员与技师的!”

  日本制造机床与零部件的优良品同样是建立在数十年磨一剑的基础之上。目前日本共有中小企业400多万家,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就业人数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七成以上。虽然日本中小企业的员工数大多只有数十人甚至十几人,但专注于“不求**,但求惟一”,只长年累月地生产一两种产品。日本的大企业往往把每一种零部件仅交给一两家值得信赖的中小企业去做,不会轻易改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长达数十年、跨越好几代企业领导人。这导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和订单极其稳定,市场风险也小,中小零部件企业便可专注于技术上数十年如一日专心磨剑,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种产品技术,磨练一种产品工艺,这就可把某一两种产品的生产做精、做细、做专和做深,并培养大批身怀绝技的技术工匠,他们被誉为日本制造技术的“国宝”,其制造的产品质量优良,因而成为日本各大企业优质零部件的*好供货商。使这些企业更容易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成为全球该领域*顶尖的制造商。

  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曾提及,他曾在日本的一个小山村里发现了一个专为大企业配套,制造洗衣机磨具的家庭工厂,一聊起来才知道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几十年如一日,只制造这一种产品,当年创办这个企业的年轻人如今变成了70多岁的老爷爷。

  机床业两个30年之说的另一说是指如同机床业顶尖技术人才成长一样,机床核心技术的攻关同样也是非常漫长,如果没有30年磨一剑恒心,很难取得成功。以数控技术攻关为例,从*早“六五”立项,到“七五”、“八五”、“九五”共四个5年计期,尽管每个5年计划均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但均无功而返,不少参与攻关技术人员都熬白了头,有人甚至英年早逝,业界戏称为“四打祝家庄”,比宋江三打祝家庄还多出一次。后来在华中科技大学周济教授领导下,费尽千辛万苦,采用新的技术创新路线,上世纪90年代末才在中低端数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上市公司华中数控也因孕而生,成为我国数控领域的骨干企业。周济教授也因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又过了差不多10年,即改革开放满30年后,大连光洋科技与沈阳机床才开始在高端数控领域逐渐取得突破。也就是说,中国高端数控领域突破也是经历了长达30年磨一剑的艰辛,没有当年“四打祝家庄”失败之母与经验教训,就不会有如今在高端数控领域的突破。

  现在跨越式发展的提法很盛行,经济上跨越式发展是可以的,但机床技术人才培养与核心技术攻关永远无法跨越,就得靠对技术人才进行马拉松式超长周期培养,其间绝无任何捷径可走,这是由机床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在核心技术攻关上同样是漫长与艰辛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可以说,在技术上30年磨一剑是机床产业的一个根本特性,对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都是如此。所以振兴机床产业对中国机床人来说是一场远甚过八年抗战的持久战,中国机床业与国外同行比拼的是30年磨一剑恒心,只要中国机床人有这个磨剑的恒心,不因现在的困难与落后就放弃坚守,那么10年后是有可能逐步赶上来,不断缩小差距,乃至在部份领域后来居上。

  振兴与发展机床业,无论是在产业政策、企业重大决策制定上,还是技术人才培养上应符合其30年磨一剑的特性,从长计议和深谋远虑是必不可少的,任何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或追求短期利益行为都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沈烈初老师在去年中国工业报长文中提到若干家曾经欣欣向荣国有机床骨干企业*终却走向衰败乃至倒闭破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共性原因是决策行为短期化,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机床从业者须引以为鉴,不能重蹈复辙。 

相关资讯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热门新闻排行
更多>>视频分享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