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家去产能、调结构政策的影响,磨料磨具行业市场开始出现收缩,生意越来越难做,逐渐成为了行业人的共识。在传统磨料磨具版块中,固结磨具的发展短板尤为凸显。大企业经营遭受瓶颈而止步不前,小企业仍在以“价格”为主导的中低端市场中不断盘旋,加之环保和原材料涨价危机,使得新一年固结磨具企业再度陷入发展难的尴尬境地,前景令人堪忧。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2018年的固结磨具市场却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局面,不少新企业、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大企业都在削减生产线、去产能的当下,一系列新品牌的出现是否预示着未来磨料磨具市场结构即将发生变化?
借着今年三月上海展的契机,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展的固结磨具生产厂家,对当下固结磨具存在的发展瓶颈和未来趋势做一个分析和挖掘。
新企业崛起,新品牌=新风口?
今年三月的上海展上,记者通过对本届展会参展商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固结磨具参展商的数量较往年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曾经展会上的参展常客,如今都已渐渐淡出展会的平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面孔和品牌。
本届上海展上,除了新增的武陟专区外,不少标展区都依稀可见固结磨具新厂家、新品牌的身影。针对新品牌崛起的现状,某参展商告诉记者,由于新一年国家政策对传统工业的扶持,不少地区都修建了更具规范的产业园,并给予入驻企业政策的补贴,缓解了高额成本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生产环境的改善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从市场需求上分析,记者从参展商口中得知,早在几年前,固结磨具就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少厂家产品库存积压,某一线品牌企业甚至还在出售2016年的库存。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新兴应用领域却因为技术门槛高,出现了不同程度产品匮乏。这也就使得一些在中高端打磨领域有着技术资源的企业乘市场东风不断崛起,如展会上某新品牌针对珠宝贵金属材质推出了市面上少有的超薄切片产品,凭借“物以稀为贵”吸引了诸多业内人士的目光。
新品牌的兴起,意味着行业市场仍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等待去挖掘,而给老牌磨企以未来市场的信号,如何跳出现有的产业链,为自身产品开创更多应用领域,是未来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传统企业转型之痛,新企业缺乏市场
目前,我国传统固结磨具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且大量出口的中国数控磨床还需要外国砂轮配套,砂带磨床在中国普及率还远远不够。而国内现有的固结磨具产能只能满足汽车、航天航空、机床等产业需求的30%。国内高端磨削领域的砂轮大部分都是进口或者国外品牌,比如高精度的超硬砂轮,高端抛光用的网砂、抛光蜡等。
记者通过采访展会参展商,得知时下多数固结磨具企业,虽然总体业绩相比往年上升,但均对自身产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减,部分大企业甚至削减了1—2条生产线,产能削减了40%左右。企业在缩减产能去库存的同时,仍旧无法避免“创新不足”之痛。展会上某企业主和记者趣谈到:“A家的砂轮切42刀,B家的砂轮切37刀,性能差不多、价位也差不多,你能说如何去判别哪家的产品更好呢?”可见国内固结磨具产品仍未从本质上实现真正的创新。
虽然创新不足成为行业之痛,但部分企业在本次上海展上展出了新产品,如廊坊首创磨具有限公司新研发的切割片产品,再如某厂家生产的国内少有的用于钢厂切割的大型切片,都成为展会亮点。
传统磨企面临转型之痛,而新品牌发展动力不足,由于目前众多新领域如3C市场受到技术限制,市场未能全面打开,加上新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发展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局面。但整个固结磨具市场向中高端过渡已是铁定的趋势,未来固结企业在此方面还需扩充渠道为自身寻找机会。
品牌之战,创新商业模式趋势
消费者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心态在不断向品牌靠近,大品牌将越来越大,小品牌会越来越小,也是当下固结磨具市场显现的现状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强化,固结磨具的“品牌之战”也即将打响。
珠海大象磨料磨具有限公司2017年经销商会议上,大象磨具董事长邹艳玲就阐述了磨企品牌发展之路,并成功上线了O2O分销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实现了创新。而行业内的同行也表示,大象磨具是固结磨具中品牌的先行者,未来在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上也将向一线大企业看齐。
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时代,不少固结磨企也在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整合自身资源,以及通过热门媒体工具加强自身品牌传播。对于产品形态固定、转化率不高的固结磨具企业来说品牌无疑是下一发展风口。
正如多数企业主所说,未来固结市场变化谁也不能预料,唯有保持市场敏感度,根据产业需求变化加快自身转型,以此才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